<
t1b7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皇兄何故造反? 第76节
    最典型的,就是那位权术大师嘉靖皇帝。

    硬生生的就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老爹,给抬成了皇帝,还送进了太庙,这份能耐,简直让朱祁钰叹为观止。

    重活一世,朱祁钰决定不耻下问,向自己的后辈学习。

    要知道,那个时候嘉靖皇帝,就是在传位诏书上头做的文章。

    当时武宗皇帝骤然驾崩,朝臣拟定的遗诏上头,只说了命朱厚熜嗣位为帝,入奉宗祧。

    按照朝臣的本意和礼法的要求,这个嗣位,应该是以武宗皇帝之弟的身份,嗣的孝宗皇帝法统,这样才名正言顺。

    但是嘉靖皇帝硬掐着遗诏上头那几个字眼,非说遗诏上只说让他继位,没说让他入嗣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他认为皇帝的意思是让他继承大统,不是继承皇嗣,也即所谓的“继统不继嗣”。

    这虽然是在胡搅蛮缠,但是也不得不说,逻辑上没有问题,的确是诏书上头有漏洞。

    所以这一世,朱祁钰有样学样,决定从一开始就从诏书上做手脚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,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为什么能成功?

    还不是因为,他先登的基,待坐上了皇位,名分定了下来,才在奉嗣太庙的时候开始发难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先稳住了自己的地位,再胡搅蛮缠,才能成功。

    就跟朱祁钰现在一样!

    他早不发难,晚不发难,就卡着昭告群臣但未行登基大礼的时候发难。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看如今大局已定,这帮朝臣已经反悔不了了。

    重活一回,他当了这么久的贤王,今儿就要好好胡搅蛮缠一回!

    场面一下陷入了僵持当中。

    群臣显然也没有想到,一向顾全大局的郕王,会在这件事情上这么坚持。

    半晌,还是于谦站出来道:“殿下临危受命,乃为国之举,天位既定,宁复有他?即便天子归来,亦当为太上皇,名分在此,殿下何必疑虑?”

    其他大臣没有说话,但是也眼巴巴的望着朱祁钰,指望这位主儿,别这么拧了。

    这会闹什么呀……

    然而朱祁钰很显然不打算随他们的意,怫然道:“尔等既言名分已定,不复有他,诏书当中自当是禅位,而非嗣位,本王顾念大体,为国家计,难道尔等却陷本王于险境不成?”

    不管他们怎么说,朱祁钰就揪着自己怕死这一点说。

    不用禅位的说法,有朝一日,别人逼他还位,又能落得什么好下场?

    群臣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
    这位郕王殿下,这也太杞人忧天了吧!

    这种事情,可能发生吗?

    众人心中暗自腹诽,但是面上却不敢说出来,只僵在当场,没人说话。

    见此情况,朱祁钰站了起来,怒道。

    “我为宗室,本无意大位,实则国家危难,圣母诏命,又有尔等立劝推之,方有此议,如今尚未举行大典,尔等便如此欺我不成?”

    这话就没法接!

    越说越离谱了……

    要说这皇位是他们力推的,还说得过去,但是要说您自己没点念想,谁信啊?

    那帮勋戚无利不起早,没得到许诺,会站出来提议另立新君?开玩笑呢!

    至于说,朝臣欺负他,难道不是说反了,是郕王殿下您在给朝臣们出难题吗?

    但是话赶到了这,他们再没表示就不合适了。

    于是吏部尚书王直道:“殿下何出此言,臣等一心为国,何敢欺殿下?臣等所虑者,实为如今朝局危难,当从速行礼,不宜久拖,若改为禅位,恐宫中太后不满,再生反复,如此则令社稷不安,人心动荡,断无不敬殿下之意。”

    文臣别的不会,甩锅可是个中能手。

    不说自己,就把孙太后搬出来当挡箭牌。

    朱祁钰一脸惊讶,道:“那倒是本王错怪诸位了,不过刚刚内阁已然有言,此份口诏,是太后娘娘为法统正宗所授意而出,她老人家何以会有不满?”

    明知故问……

    内阁大臣陈循开口道:“殿下,若行禅位之事,则恐对今上声名有损,太后岂能同意?况,若殿下继禅位法统,则恐圣母忧虑东宫太子地位不稳,平白令殿下与圣母生出嫌隙,反倒不美。”

    这番理由倒是站得住脚。

    但是朱祁钰却冷笑一声,反问道:“土木之事,早已经传的满朝皆知,皇帝声名有损,岂在今日?”

    一句话怼的底下人没脾气。

    这话对吗?当然对。

    土木之事传出来之后,朝野上下虽然没人敢说,但是心里头都在暗自埋怨皇帝,这早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秘密。

    但是私下议论,跟朝廷自己承认,能一样吗?

    没等他们想出说辞来应对,朱祁钰便又道:“何况禅让之礼,乃古之贤君所为,何以到了尔等口中,便成了见不得人的事?”

    得,这把上古贤君都搬出来了,他们还能说啥。

    随后,朱祁钰又道:“至于尔等所说,恐圣母忧虑东宫不稳,更是无稽之谈!天家伦序早定,本王岂是不顾礼法之人,何来的东宫不稳之说?”

    见群臣仍有犹疑,朱祁钰只得道。

    “若尔等仍虑圣母,本王便手书一封,立下承诺,除非东宫失德,有悖逆之事,否则本王绝不动摇东宫地位,此诺天地人神共鉴。”

    说罢,朱祁钰竟然真的从案上抽出一张绢帛,提笔书写起来,不多时便写成了一份手书。

    命成敬将其在众大臣手中传阅一遍,朱祁钰道:“如此,诸位可能放心?”

    底下群臣面面相觑,见郕王连手书都写了,可见决心之坚定,无奈之下,也只能纷纷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朱祁钰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意,道:“既然如此,诸位便各自回去准备吧,金英将本王这份手书,送去给太后,内阁二位先生留下。”

    第88章 巡边大臣

    望着走出殿门的群臣,朱祁钰砸了咂嘴,再次想起了一句至理名言,读史可以明智!

    要不是见过嘉靖干的好事,他这辈子都没想过,还能这么干。

    果然,人就是要多见识,有些做法说穿了简单,但是没捅破那层窗户纸,想破脑袋也想不到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是托了现在局势艰险的缘故,要不然这帮大臣怎么也得闹腾个十天半个月的,哪能被他一份手书就给打发了。

    说到底,他也不是最开始那个刚刚醒来,无权无势,行事需要小心谨慎,只能依仗朝臣威望的空头亲王了。

    前些日子的大朝会,加上昨天的东宫大典,将他的威望和名分都确定了下来,现在做事,也可稍稍随心几分。

    将目光转回殿中,只见陈循和高谷都低着头,虽不清楚自己为何被留下来,但是他二人都是心思灵动之辈。

    联想起刚刚殿内商议的继位诏书之事,不由得生出几分忧虑,毕竟,这份诏书是由内阁主要参与拟定,而偏偏,拟的又不太符合这位郕王殿下的心意。

    此刻,郕王遣散了群臣,偏将他二人留下,不会是要秋后算账吧?

    命人奉上两杯茶水,朱祁钰目光和煦,道。

    “二位先生不必紧张,本王留下二位并无他意,只是有几件事情,想和二位商议。”

    陈循和高谷坐下,偷偷打量了一番这位郕王殿下的神色,见并没有什么异常,再加上,内阁本就有以备咨询的职能,于是便稍稍放下心来,拱手回道:“此乃臣等分内之事,殿下请问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道:“这头一桩事情,是关于按巡边境的人选,如今边境不稳,各关隘军备混乱,前番日子,左都御史陈镒上奏,建议朝廷派遣御史分驻各关,协同守备,此事二位先生可还记得?”

    二人点了点头,这件事情他们自然是清楚的,甚至于,这件事情还是他们二人亲手拟的票拟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下来,虽然朝中因为各种问题,争扰不休,但是那都是高层大佬担忧的事情。

    有了郕王殿下的监国,政务大部分还是在持续推进的,这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京师及边境的防卫整饬工作。

    京师这边,据说于谦已经正式接手了京营,这几天忙的连兵部都不怎么回,一腔精力全放在京营守备之上,自然不必他们操心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边境的防卫调动也自然在持续推进当中。

    想了想,高谷道:“回殿下,确有此事,直到如今,都察院派出巡视各关隘,协同守备的御史,给事中,含大朝会上被罚的七名风宪官,共计四十一名,沿边各关隘,多已有官员值守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点了点头,这个情况他自然是清楚的。

    大明如今正式的九边军镇防卫体制尚未形成,但是大大小小的关隘,确实不少,东西方向,从辽东到延绥,南北方向,自宣府到居庸关,各处备战的大小关隘,足有五十余处。

    算下来,四十一名御史,其实还是不够的。

    但是也没有办法,都察院这边常备御史大概在一百名左右,土木堡死了一批,在江南等地巡视的还有一批。

    这四十多个御史,已经是都察院可动用的大多数人手了,毕竟,都察院之内,也要留一些人维持日常的运转的。

    说到此处,就不得不多说一句,事实上,太祖设立都察院最开始的用意,便是用御史监察天下不法之事,再以锦衣卫监视百官,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政治体系。

    但是发展到如今,不知怎的,御史当中倒是渐渐兴起了一阵不正之风,有不少人都将目光放在君上的身上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原因,既有自宣德以来,君上的行为有所不端,惹得群臣不满的客观原因,恐怕也有另一条,就是出于限制君权的考虑了。

    朱祁钰本身是支持皇权和臣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的,但是说到底,没人愿意天天被弹劾,所以这帮御史这次被派出去,倒也算是回归正道。

    从前世的经验来看,这帮御史干起正经事的时候,还是挺靠谱的,不管是出于打压军方的缘故,还是大难当头,想要有所作为的原因。

    总归是揪出了不少如今边镇当中存在的问题,所以这个时候,朱祁钰也还是选择了将他们派出去。

    不过他今天要问的,当然不是这种小事。

    从手底下翻出来几本奏疏,朱祁钰道:“这是这几日,派出去的御史回禀的奏疏,倒是有几个性子刚硬的,翻出了些陈年积弊,但是更多的,则是与镇守边将发生摩擦,闹出一桩桩公案的。”

    “御史巡边,本是为了整饬防卫,若是如此下去,只怕会激发矛盾,适得其反。”

    这并不难理解,御史巡边,协同守备,说白了就是去挑刺的,那帮镇守边将自己过得舒舒服服的,岂会甘心被人拿捏。

    御史是过江龙,边将是地头蛇,一方想要维持安稳,一方想要有所作为,两者相斗之下,自然会产生矛盾。

    这可不是朱祁钰想要看到的。

    陈循道:“殿下明鉴,近年来边境安稳,除直面瓦剌的宣府,大同等重镇外,其余边将懈怠不堪,欺上瞒下,是常有之事,如今朝廷派遣大批御史前往巡查,便是意在整饬不正之风,有所冲突也是正常。”

    “以臣之见,归根结底,乃是因为御史虽代朝廷巡狩,却只有风闻奏事之权,各处边将骄横已久,岂会甘心,若要解决此事,需派京中得力重臣,巡视各处,临机专断。”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